展览前言

在展览实施前我们像个产品设计师,对石家庄进行了大量的考察与调研,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逐步了解石家庄体内所需的“蛋白质”,从而一点点的将主题梳理出来。这种工作方式实际是在理性的基础上去建构一个展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展览本身与当地的内在关系链接起来,让展览更接地气。

 

关联性与内在逻辑的缺失是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存在的病根之一,艺术领域的学者一直在呼喊建立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生态,但理论建设、展示平台、批评、策展、基金、收藏、语境等等都是建构在西方价值体系中,这样的当代艺术如何能接地气?大众又怎么能看得懂当代艺术?难道了解当代艺术 还要跑到欧美去生活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掌握他们的文化背景再回来解读中国的当代艺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只能说明这种现象是不正常不合理的。当然要建构整个当代艺术的本土生态并非是一个展览一座城市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审慎的改良方式推进内在逻辑与关联性的建构。

 

此次的展览主题是“@me/能见度”。

 

“@”这个符号大家并不陌生,因为每天都在和它发生关系,时刻都在面对它,使用它或者被它使用。“@”是链接人与人、人与事、物与物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me”则是需要发生关系与链接的当下状态。让展览和本土发生切实的关联性,以实验艺术的方式去介入这座城市,让作品与观众进行互动,使美术馆与城市本身面临的挑战链接起来,并且呈现它、解读它、消费它… 当然,仅仅提出关联性和链接的概念是不够的。 “能见度”是此次“@me”的主题所指,关注的是石家庄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参展的16组艺术家,通过驻地的创作方式,以不同的艺术形态介入到石家庄的环境问题中,并以独特的视角去解剖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提供一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解决思维。

 

美术馆不是NGO组织,艺术家也不是环保战士,一个展览并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但是在危机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领域也没有界限。当我们所处的城市需要借助口罩呼吸时,当视网膜只能为你提供200米的能见度时,当蓝天白云成为奢侈品时,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承受着粗暴的蹂躏即将报废时,我们不仅需要大声说“不”,我们还需要这种浪漫主义式的解决途径。让大家正视问题,让观众置身其中,在阅读作品的同时与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链接,使展览通俗化,本土化,尽可能的扫除展览的阅读障碍,直指问题所在。“能见度”所指是环境问题,但并不仅限于此,艺术家在对该城市的考察与分析后,将能见的与不能见的内容通过实验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方式是温和的,就像中医,注重的是系统的调理,而不是激进的手术切割。意义不在朝夕,在于潜意识的渗透和改良。

 

 

                                                                                                                                              

 

 

现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