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
策展人:贾布
A,基本信息
2013年10月26日,《剩余价值—环保艺术展》将在浦东陆家嘴中央绿地开幕,展览将持续至11月8日。
《剩余价值》由上海正午文化艺术中心主办,贾布任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包括(以姓氏首字母排序):陈陈陈,Daun Lim,丁峻峰,刘建华,慕容引刀,石青,王久良,王思顺,王杨,徐小国,杨明洁,应永会,张雪瑞。
本次展览源起于浦东新区政协几位政协委员的议案。在执行的过程中,得到浦东新区环保局以及上海环境集团、上海绿环机械有限公司、上海金桥再生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多家环保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B,剩余价值
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是个无需解释的公共话题,与之相关的种种数据可以用惊悚来形容。以上海为例,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达到2万多吨。一个更为直观的描述是:上海16天的生活垃圾就可以堆起一幢金贸大厦。
《剩余价值—环保艺术展》即是从这个社会话题入手,试图以艺术的方式提高垃圾分类与回收在公众中的认知和关注度。
得益于上海几家专业从事可回收垃圾分类处理的企业的帮助,《剩余价值》参展作品所使用的创作材料最大程度地使用了真正的回收垃圾。这个“垃圾—艺术”的转换过程隐含着物质的价值再生:当物质原先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失效,它们会被遗弃,变成垃圾。艺术家将之变成艺术作品的创作材料,使这些被遗弃的物品拥有了新的使用价值。
在垃圾分类回收的流转链条中,基本工作包括分类回收和拆解再生。本次展览中的艺术作品在这两个步序之间发生。当展览结束之后,除了少数物品由艺术家本人收藏外,作品会被送回再生资源回收平台进行拆解。换言之,艺术作品是在回收物品流转过程中挤压出来的剩余价值。
由此,艺术创作的行为和垃圾分类回收的行为之间也具有某种呼应:如果说垃圾分类回收是发掘了物品可循环的经济价值并达成了环保的社会价值,那么用垃圾制造艺术品,则是创造出了新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剩余价值—环保艺术展》邀请了13位不同行业的参展者,他们中有艺术家,也有建筑师、字体设计师、产品设计师,还有漫画家。作品的呈现形式以装置作品为主,从事不同行业的参展者对同一议题的回应有着极大的不同。
C,参展作品
艺术家刘建华的作品《出口——货物转运》,关注是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的进行“拆解回收”的洋垃圾,巨大体量的打包垃圾和打包机堆放在高楼环绕的陆家嘴中央绿地之中,光鲜亮丽的环境与成堆的洋垃圾之间形成剌目的对比。另一组表现垃圾问题之残酷现状的作品是艺术家王久良的《垃圾围城》,他花了两年时间,拍摄了北京周边四、五百座垃圾填埋场,垃圾场里体量惊人的垃圾山和在这些垃圾山上讨生活的人们。
另一些艺术家对物质的使用价值进行重新定义,大量失去了其原有使用价值的垃圾成为艺术家的创作材料,表达其各自不同的艺术理念。艺术家徐小国用23000张回收光盘进行复杂的连接,最终形成一个300平方米的巨型平面结构——《光浪》,漂浮在中央绿地的湖面上。韩国艺术家Daun Lim的作品《超越空间—公园》是用收集来的旧家具在绿地中搭建起一个无墙空间。建筑师丁峻峰,基于一个建筑师对结构的迷恋,用一次性筷子搭建了《筷云》。字体设计师应永会将他设计的字体印刷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垃圾——塑料袋上,与陆家嘴周边的建筑形成呼应。漫画家慕容引刀将他创造的刀刀狗形象与环保标志结合在一起并制作成环保袋。艺术家张雪瑞用几百件回收的毛衣所制作的《余温》,为陆家嘴中央绿地湖边的小亭子包裹上充满温暖与记忆的外衣。艺术家陈陈陈把垃圾的表面涂成石头的纹理,伪造出一个《奇石博物馆》。
在陆家嘴这个上海最具代表性的都市景观中,几位艺术家不约而同地试图在冰冷生硬的回收工业材料与温暖诗意的自然景观之间寻找关联。产品设计师杨明洁的作品《花园》是几件小型装置,他通过对废弃零部件的回收和再处理,创作出一个由不同的“植物”与“花卉”组成的“花园”。产品设计师王杨的作品《山色》,用800个废旧机箱搭建出庞大山体。同样是制造假山,艺术家石青的作品《临时山水》使用的是泡沫塑料,并附以鲜艳刺眼的工业颜色,使之从物质性的物理垃圾转化为图像意义上的堆积景观。
在对物质垃圾的关注之外,艺术家王思顺将话题拓展到情感与记忆。作品《向时间之矢复仇3》是他捡来的一张婚纱照和照片旁边的垃圾现场。在艺术家看来,可见的垃圾只是物理化的存在,而那些记忆、情感,那些随时间流逝、不可挽留的无形之物,无法分捡,无法回收。
D,策展感言
艺术不能解决问题。
对于垃圾这样一个极度宏大的社会化议题,它关涉到每一个个体的行为,同时又反过来会影响到每一个个体的生活,艺术家只能对既有问题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回应。
我们深知,垃圾问题不是仅仅通过提高公众认知度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社会管理体系的支撑。但如果通过这个展览,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垃圾分类与回收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每个人开始身体力行的从自己做起,也算是艺术为社会尽了一点绵薄之力。